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一个在年轻人中持续火爆的话题——“MBTI”。你可能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听到过“i人”、“e人”和“MBTI”这些词汇,甚至看到了“北理工宿舍分配统计MBTI”登上了热搜榜。是不是有些好奇这个“MBTI”到底是什么呢?
“MBTI”全名叫做“迈尔斯-布里格斯类型指标”,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。它通过四个维度将人分为了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。而“i”和“e”代表着其中一个维度的两个极端。如果你是一个“i人”,那就表示你比较内向、内敛;而“e人”则相反,指的是外向的、容易在社交场合中出类拔萃的人。
那为什么“MBTI”会在大学新生群体中大火呢?其实,对于很多大学新生来说,他们把“MBTI”当作一张名片来展示自己。“MBTI”成了他们开启社交模式的一种方式。刚刚进入宿舍,大家自然会相互介绍自己的“MBTI”,这仿佛成了年轻人之间的独特方式。
对一些大学新生来说,“MBTI”更像是一个“破冰神器”,在大家还不熟悉的情况下,它提供了一个大家都“有话可说”的话题。特别是像青海考生罗浩这样的同学,来到天津开始他的大学生涯,面对陌生环境和自卑感,他过去不够敢在同学面前开口说话。但当大家聊起“MBTI”时,他发现有两位同学和他的类型完全一样,这让他感觉好像找到了同类,慢慢地也能跟上他们的聊天了。
不仅仅是在宿舍里,“MBTI”在教室中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。北京交通大学新传专业2023级新生何倩怡告诉我,她和她第一个大学朋友的关系非常好。她的朋友是一个“ENFP”,也就是被大家称为“快乐小狗”的类型。在和她相处的过程中,何倩怡会不知不觉地被她的快乐所感染,感觉非常舒服愉快,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。
“MBTI”不仅帮助了大学新生在宿舍里打开了话题,也在教室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它提供了一种快速判断一个人的方法,为大学生们节省了时间成本。当然,我们也要注意不要一直被“MBTI”牵着鼻子走。虽然在“破冰”期间,它能够加速了解和拉近距离,但在真正的交往中,我们不应该只看重一个人的“MBTI”。
一个人的人格是多元的,不可能被简单地归为16种类型之一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即使在同一个测评维度的两端,也会有不同的比例情况,形成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“你”。所以,我们不需要简单地站在“i人”或“e人”的两端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。
毕竟,这世界上的人是会不断地变化和成长的,我们不应该让“MBTI”这样的标签束缚自己。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李婷婷也提醒我们,不要给自己过多心理暗示,人是有自我发展和改变的能力的。
所以,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人,不要忘记保持开明和包容的心态,去认识和理解那些不同于你的人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,而“MBTI”只是其中的一种参考,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。让我们在大学的日子里,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各种不同的人和事,收获更多的理解和友谊吧!
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【mbti是什么】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!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,内容摘自(本人原创文章,百度百科,百度知道,头条百科,中国民法典,刑法,牛津词典,新华词典,汉语词典,国家院校,科普平台)等数据,内容仅供学习参考,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!发布者:长久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ebseo9.com/4151.html